启功说:书法专业就不应该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你是怎么看?-ag亚洲游戏国际平台
关于这个问题其背后的根源,在于当下中国书法教育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复兴,国学热的浪潮,席卷了整个华夏大地,各级书法协会的成立和发展,各级书法展览对书法的普及和推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书法环境,书法行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随着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各大学的院校纷纷开设了书法专业,面向全国招收书法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授予相应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针对这一现象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唐朝官方培养书法人才
唐太宗李世民对书法有极其深厚的情感,对书圣王羲之书法的推崇,达到了书法史上的最高潮。由此其成立弘文馆,网络书法名家,传授书艺培养书法俊才,其一国之君以身作则,由顶级书法大家如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等言传身教,可谓是顶级超豪华阵容。学员亦是当世才俊,精挑细选。然书法历史上唯留弘文馆之名,和此事件之始末,遗憾的是未见培养出一位在书学和书理上稍有建树的书法者。
二:传统书法学习和传承的方式
书法作为一个特殊而又有些尴尬的行业,行业的独立性,在历史的长河中时隐时现,一直以来都是依附于对书法本身有追求的文人,在完成工整、整齐、清晰、必要的文字写外,用书法承载其更深的寄托和追求。是比文人更文人的文化活动。书法行业也是在这样的缝隙中衍生、成长的,基本没有独立存在过。由于书法的特殊性,因此其深厚的内涵变得异常神秘,甚至被神话,其传承的法度亦如神功秘籍,秘不可宣。更有甚者由于思想的保守会将这一切带入自己的坟墓。东汉钟繇为借得韦诞手中蔡邕的《笔论》一阅,但屡次不得如愿,钟繇气得捶胸呕血,幸亏曹操用五灵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韦诞过世后,钟繇便派人从坟墓中挖出《笔论》,反覆研读,终于了解用笔的奥妙,由此可见书法的传授和学习是多么的神圣和不易,非亲人和有机缘之人不得传授,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载: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这样就给书法的传授增添了更深的神秘感和仪式感。传授者和被传授者对彼此的天资、才学、品行等都需要慎重的相互考量,相互斟酌,被传授者也会倍加珍惜,不断研习开拓,亦宗成一代大家。先贤们对书法的传承和延续有一种特有的情节。对被传承者的教授没有功利、没有交易、宁缺毋滥、唯求精一。
三:大学中设立书法专业的意义和弊端
设立书法专业,可使当代书坛出现空前的繁荣,对书法的普及和推广有积极的作用,为当下书法需求的行业输送较基础的书法人才,为文化的复兴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由于书法专业的教学体系相对不是太成熟,书法人才供大于求,出现了书法人才的冗集和浪费,精尖卓绝者寥寥,实为一憾。硕、博学位的设立也只能是掩耳盗铃罢了。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书法也一样。
只要将最基本的执笔,入笔,行笔,收笔之法和用纸,调墨,布局等讲清楚了,剩下的就是交给时间去练功。
(这个时间需要多长?)
本人认为,设什么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就是图财害命。
本人练习书法,只是在临退休时做的一个选择,用以打发余生的。
练习书法,应该只是作为一种爱好。只有现在的人才将其作为一种职业,真不知道是喜是悲。
唉!
不想说了。
书法可以设本科专业,但绝不应该设硕士与博士!
书法的理论与书法的实际都是处在最低洼的时期,根本就没有人对书法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东西也少的可怜不能再可怜了!所以说硕士学什么?博士学什么?硕导,博导教什么?
我们现在也看到了,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的硕士,博士了!理论与书法有一个可以的?不说成家了,直说行的?或许自认为不错!因为很多都在教课嘛!硕导,博导也在教课,在网上教课,你看他们在教什么?看过一个老教授挂牌教屋漏痕,锥画沙!你看他说的什么?
自己对于书法还没入门了,居然大着脸教硕士,博士?
你说这些硕士与博士的书法能怎样呢?
答:启功老先生说得非常有道理。本来书法这个东西,原本只是文人墨客们茶余饭后互相交流,互相切磋的小伎俩。在古代,也没有真正的书法家这门职业。但是,读书人从小到大都必须掌握的书写技巧。如果读书人的字写得差劲,是被笑掉大牙、也会被看不起的。而且,去参加科举考试,如果书写太差的话,会影响考试成绩的。所以说,字写得好,是读书人的基本要求。
后来,尤其是发展到现在。科学技术的高速发达,电脑的大量普及,人们的手工书写日益萎缩。于是,书法在实用范围内,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伴之而生的是,书法由实用转向了纯艺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书协的诞生,标志着书法艺术蓬勃发展的高峰到来。尽管书协由成立到现在,越来越被大多数人所诟病。但有一个事实不容否定,书协的存在,起码表面上推动了全国书法的大量发展,并搞得风生水起。
在我们的高校里,也设置了许多书法本科专业。这也对推动书法的普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凡事都是有利必有弊。有弊的是,书法还设立了硕士和博士这两个学位。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象这两种学位的设立,真不知道究竟有多大的作用?或许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而已。原本书法就是一门冷门,毕业即失业,还要设立硕、博两士,不过是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当然,有的书法人士专门去研究理论,不怎么懂实践(有的书法硕士和博士的字,还不如民间爱好者的字,说来挺惭愧)。便凭着一套套空洞的说教,在别人的字前指手划脚,神气活现。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羞耻二字!
最后我说,书法专业设置硕士和博士,纯粹是多此一举!中国历史上的大书法家,又有几个是硕士或博士?不照样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书法作品!我们后人,除了仰望还是仰望。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启功先生说:书法专业就不应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你是怎么看的?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书法博士、书法硕士学位的设立。这个学位不是仅仅是写字的学位,如果仅仅是论写字设立硕士或者博士学位,我当然会完全不赞同的。
目前,被认中国为已经培养了十大书法博士他们是:郑晓华(首师大书法博士)、谢小青(首师大书法博士)、沈浩(书法学博士)、白砥(中国美院博士生导师)、成联方(人大美术学博士)、白锐(人大美术学博士)、邓宝剑(北师大文艺学博士)、蔡梦霞(央美博士)、况尉(中央美院博士)、甘中流(首师大书法硕士、博士)。但是实际上有的是博士生导师,其实并没有博士学位。
当然现在已经培养的书法博士不止这10位,只是这10位博士的书法创作活动比较多,也比较引人注目而已。
人大博士生导师郑晓华的书法对联
据《战国策赵策三》记载: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博士也。’所以一般来说从文献资料看,最早出现博士这两个字,是在战国时代的文献当中,但我个人认为,早在西周就应该是有博士的。只不过没有这样的称呼罢了。因为中国的周代已经是一个文官制度健全的国家制度,因此需要博学的人来为国家服务,这很正常,但是在周代之前,例如商代有没有博士这个还真的不好说。
东汉许慎《五经异义》云: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
又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实: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如汉文帝时代的秦博士伏生,年逾九十,在没有书简的情况下,依据自己的记忆,口授了32063字 的《尚书》二十八篇。
蔡梦霞的书法作品
汉文帝时代的另一位青年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贾谊,十八岁能诵《诗》、《书》,二十岁通诸子百家之言,被为博士,这是西汉时代的第一位博士。汉景时代的儒生董仲舒因为学识渊博,被景帝召博士。董仲舒在汉武帝时代,写出了著名的学术著作为汉武帝弘扬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础。
博士,在古代是一种官衔,从事编纂著作或教授学生、为皇室培养人才。官阶其实并不高。魏晋以后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官位也不高。
唐太宗时设文学馆,进入文学馆的学士,是可以参加国家大事的讨论的,可以说是中央政府的智囊团。所以,学士的地位大大提高了。唐代也一直沿用唐太宗的这个制度。自宋代至清朝,学士品位一直很高。清代的大学士官阶为正一品,是文官之首。硕士,有时只是对博学多闻、德高望重之人的一种尊称。
日本明治年间,从西方引进学位制度时,借用汉语中的博士、硕士、学士这些词汇来翻译英文。到了清末,中国又从日本把这种译法搬了回来,同现代学位制度挂上了钩。
中国美院博士生导师白砥的书法作品
可见,中国是最早重视知识分子,重视高端人才的,所谓的博士,都是国家的精英阶层,他们是知识渊博的一些学者和思想家,绝对不是只会写字的书法家。
以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而出名的冯承素。他的墓志发掘以后,我们看到他就是一个纯粹的书法家,没有什么官阶,是一个六品官耳。但是同样是书法家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他们确是有爵有位的高官,欧阳询是男,虞世南和褚遂良都是公。而且他们也是政治家,而冯成素他不是政治家,更不是高官,也没有爵位。
这就充分的说明,即使在古代只是把字写得很好,也不一定是政治家,也不一定是高官,也不一定有爵位,这说明他们的学问和问政才能还是有限的。
比如说,唐代后来的书法家孙过庭、怀素他们就是单纯的书法家。孙过庭是低级的官吏,怀素是僧人。
今天我们的社会发展了,国家发展了经济发展了文化当然要发展,因此培养高端的人才,这也是势在必行的。
首师大博士谢小青的书法作品
因为书法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书法不仅仅是写字,它包含着众多的文化,比如说历史考古文字学音韵学,文字改革等等,它是非常博大精深的一个方面我虽然没有去学过书法的专业,但是以我自己的想象力来说,中国再怎么重视传统文化,绝对不可能因为字写得好就是硕士或者是博士,或者说我们的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就是专门练习书法的,这个是绝对不可能的。
现在首都师范大学的书法博士谢小青,她还兼中国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委员。我就想问一下,在中国的书法界,有哪一个书法家是兼任这个职务的?过去没有。所以,我们说书法博士和书法硕士的这样一些学位,他绝对不仅仅是个书法问题。他也绝对不仅仅是写字的博士。例如沈浩他还兼任西泠印社的理事。
中国美院博导白砥的书法作品
书法是一种艺术,艺术有没有艺术博士,这个是另当别论的,但是中国的书法它涉及到的内容是非常的广泛的,我们仅仅就以书法相关的文字学来讲,那也是一大堆的文化,需要我们去研究,比如说,中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样的形式?为什么甲骨文还有很多字我们到现在不认识?比如说,为什么我们认为在王羲之那个时代就已经是一个楷书了的时代?为什么有的人认为王羲之时代还不是一个楷书的时代,而是一个隶书的时代?到底王羲之时代能不能写出《兰亭序》这样的书法作品来?你想一想,这些学问是书法博士要研究的问题?还是我们的书法家要研究的问题?我想这个区别是很大的。
书法学博士况尉的书法作品
再比如说,中国什么时候普及了用纸,大量用纸来书写汉字或者用纸作为汉字的载体的?这是不是书法家要研究的问题,我想一定不一定的。
所以,我们写字就是把字写好,这叫书法家的事,书法硕士和书法博士是不一样的,我认为应该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应该把书法写好,但是,他们的工作不是只有书法是主要的工作。
当然有的人会说了,以前很多人那么博学,学问那么高,也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这个跟我们的时代是有关系的。因为当时我们没有条件去设立这样一些学位,因为建立一套学位,可能还有一些制度因素和国家总体发展的需要,等等,各方面的条件来保证。
我们最早的一些著名的学者,他们本身也没有任何博士的学位啊,比如说,鲁迅先生他也就是个中专生啊,比如说,我们大家熟悉的启功先生,他本身就是一个高中生,他不照样也是一个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吗?他不是博士,但是他具有博士的学问,他当然完全可以是相当于博士,他完全可以培养博士生。所以能力和学位他也不是一回事儿。
首师大书法硕士博士,甘中流的书法作品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有不同的新的起点,我想,我们应该看到今天有书法学博士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今天我们有书法学的这样一些学位应该说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觉得,我们最好还是把这个学位能够建立的更加完善一些,而不是应该有还是应该没有的事情。
书法在我们中国的文化历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书法学研究的对象,但是它不一定是书法家研究的对象,因为书法家只是从书法美的角度来研究,而书法博士研究的就要远远超出这样一个范围。
如果一个书法博士对甲骨文这样的文献都读不下来,我想这一定是有问题的,但是书法家读不下来没事,因为书法家是以书法论家的,他可能学的就是行书、楷书,可能学的就是隶书,可能就是学的篆书,不一定去学甲骨文。能够把任何一种字体写好,这就是书法家成立的标志,但是这不等于是一个书法学者成立的标志,这一点我们应该是非常清楚的。
但是作为书法博士来讲,我想你不学甲骨文都没有那个可能,因为这是你必就的一课。
人大博士生导师郑晓华的书法作品
就我个人来讲,我也尊重启功先生,在那个时代设身处地的提出过,书法不应该设立研究生和博士学位,但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有这样一个学位和没有这样一个学位,它是不一样的,有了这样一个学位,那么对于书法学的发展意义是重大的,它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一个新的平台和起点。
应该说,我们所有热爱书法的朋友们,应该庆幸我们这个时代有书法硕士、博士这样的学术学位,这就给我们学习和研究书法,有了一种崇高的使命和学术的高度。
如果按照传统的说法,历史上没有书法家,为什么今天要出现书法家,甚至还出现书法硕士博士呢?
今天我们大家都知道,有书法家这样一个词,尽管谁是书法家,谁不是书法家,这个大家可以议论,但是书法家这样一个现象已经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了,这也就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结果,所以我认为,启功先生对于书法要不要博士和研究生学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是他个人的看法,但是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有远见的看法。
央美博士蔡梦霞的临摹王羲之《得示帖》
尽管启功先生提出字写的什么样就是博士的水平,什么样就是研究生的水平,这个不好判别,其实,真正从学位上来讲,字写的怎么样不等于完整的学术怎么样。仅仅依据写字来决定研究生和博士生这样一个学位,那是非常可笑的。我想这一点启功先生应该是非常清楚的,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有的人写的字可能比书法研究生和书法博士还要写的好,但是它的知识体系并不见得属于书法博士或者书法研究生的这样一个体系。
所以我无论如何想象,不可能学书法学博士,就是为了如何学写字吧?
中国的学术和学位的改革是在新的条件下不断发展的,除了书法博士,我们还有美术学博士。当然美术学博士和书法学博士这个意义还是不太一样的,因为美术是纯粹的艺术,那么艺术是不是需要博取博士,这个问题也在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议。但是,我认为,书法学博士绝对跟艺术学博士还是有区别的,除非艺术博士是学习艺术史或者是艺术研究史的。
总而言之,社会要发展就需要一些高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我们根据社会需要发展的需要来设立了书法学这样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我觉得应该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适应。但是假如有一天不需要书法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了,那么当然也就会取消的。
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先从启功《自撰墓志铭》说起,内容为,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不足百字,字里行间表面看诙谐幽默,实则隽永深沉,满是悲悯。启功先生这首诗格律严谨,语汇典雅,对仗工整,用典考究,道出了书法从业的艰辛坎坷。
所以启功先生还说:写成什么样就叫书法博士了,写成什么样就叫书法硕士了,没有标准,无法判断。
据此,我认为书法是线条的艺术,而艺术道路是永无止境的,设立书法硕士、博士,是不是就能称之为大家书法家了?这个评判标准是什么?古代和近代书法大家有几个是书法硕士、博士?没有。有的是他们终其一身对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和不断探索,于是涌现出了柳颜欧赵,苏黄米蔡等等书法大家。
当今书法界,有的所谓书法从业者受利益驱使,想方设法考书法硕士、书法博士,一时间硕士博士满天飞,但因为水平良莠不齐,很多书法作品的水准难以服众。另外,一批饱受争议的丑书名家诸如王镛、沃兴华、王冬龄、曾翔等人,大多是各大院校的博士生导师,使得大众对这些院校培养出来的书法博士也有一种本能的偏见,甚至可以说看到所谓的书法硕士和书法博士头衔就心生反感。
所以综上,我觉得书法专业设立硕士和博士学位虽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标尺,但若书法硕士、博士的书法作品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受到大众的认可,那么这个学位设立就不是那么重要。在成为书法大家、大师面前,书法硕士、博士与广大无本专业学历的书法爱好者,其相互之间的水平还真不好完全界定,所谓武无第一,文无第二,谁能真正成为家,一切留给时间检验!
吴冠中早就说过这个问题,什么书法师,几级美术师,把书画家都引到这条道上去。都不好好画画。都写不出好字了。
让国家资源为其背书。现在看来只成就了刘大为,赵长青的结局。还有一个就是刚仙逝的书法最高学历的自身书法作品不算书法的客观结局(少数人利用得逞姑且不说,把艺坛弄乱了,不服者是众)。
书法是一门以实用为基础的艺术,把这门艺术设到硕士和博士学位,从表面上看,是一些文科院校尊重传统,弘扬传统,希望通过设立硕士和博士学位来培养一批书法精英,来引领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继续与时俱进,启迪智慧,美化生活,服务社会。这种想法和初衷是非常好的。
确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书法的受众最终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当前,我们当代的书坛上广泛涌现的是名人书法,还有大量标新立异的江湖体书法,丑书等,潜心钻研,承前启后书法艺术的书法名人却是少之又少。如果设立书法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将有力地促进书法艺术的正本清源,让一批批系统学习,刻苦钻研书法的科班生高手走入社会,传承和弘扬好书法艺术将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当然,设立这些学位,难就难在如何对这些学位进行科学合理的设阶定位,如果院校师资跟不上,培养出来的书法硕士,博士出现论理论功底不如民间高手,书法艺术造诣不如民间高手,则会引发法书法界的不良舆论。毕竟书法艺术是最容易出现高手在民间的现象。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设立书法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意义重大,但师资非常重要,学员的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一定要与学位相匹配,否则还是慎重些为好。
本人是书法艺术的忠实爱好者,尤其是喜欢硬笔书法,下面附几张练字手稿,欢迎大家关注,多交流。
启功先生说这话有他老人家的道理,这和启功先生所受的教育和家庭背景有关。启功先生所受的教育是在清末民国时期私塾教育解放前的人写字都是用毛笔,其家庭中书画家比较多。所以当时能随便一个上过私塾的人都是现在省级书法家协会会员的水平,按照当时那种学习习惯任何一个上过学的人放现在都是书法家。所以,启功先生才这么说。而现在学校里面学生写字都是硬笔怎么和以前比?所以我认为,现在提高全民审美水平和学习毛笔书法欣赏毛笔书法水平是关键因此有必要设立书法的有关学位。
要判断启功先生这个说法是否有道理,应该先看一下各大高校自从招收书法专业硕士、博士以来,都培养出了什么样的人才,他们在书法艺术上有哪些成就。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数据,全国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的院校大概有110所,每年全国将近有550名书法研究生毕业。10年间,有5500名书法硕士研究生走向社会。全国招收书法博士的院校有20所,每年将近有20位新增书法博士生,10年间,全国已经有将近200名书法博士生。
这些书法硕士与博士毕业后大部分从事与书法有关的工作,以教育业为主,可以说,他们在书法艺术的教育推广上用他们的所学贡献了一份力量,那他们的专业水平怎么样呢?
在高校中,对书法专业的定位是审美、创作与研究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教育。这些高校在招收书法专业的硕士与博士时,其目的是要培养书坛的佼佼者。也就是说,我们在衡量那些书法硕士与博士的专业水平时,不但要看他们的字写得怎么样,还要综合衡量他们的美学观点及书法研究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如何。
下面我们就以全国较早培养书法硕士和博士的首都师范大学为例,首都师大的书法专业在全国一度很有名气,因为这里曾有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任教。欧阳中石培养的书法硕士与博士中比较有名气,常常被人提起的有叶培贵和解小青等人。
叶培贵师从欧阳中石先生于1998年在首都师范大学获文学(书法)博士学位。叶培贵博士毕业后在首都师范大学当教授、是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书法艺术工作组专家成员等,其名后还有一大串很长的职务与职称。那这位书法博士的专业水平怎么样呢?我们看下他的作品。
叶培贵书法作品叶培贵书法作品
从叶培贵上面的两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叶培贵的书法几乎完全来自于欧阳中石,叶培贵在书法学习上似乎忘记了取法乎上的道理,他舍弃了中国书法千古流传的众多传统名家经典,选择了学习欧阳中石的笔墨,这不禁令人感到万分诧异。人们不禁会问:难道书法博士专业上的学习就是这个样子,临一临导师的作品就可以毕业?在叶培贵的书法中既看不到对传统精华的传承,更谈不到什么创新与自我风格,唯一能看到的只有他对欧阳中石书法的简单学习与模仿。叶培贵在读博士期间到底学习了什么,有什么研究成果很令人好奇,也许叶培贵博士在书法的理论研究上另有建树,但这个我们无从了解。
很多人质疑书法博士叶培贵的专业水平,有人直言不讳地指出他的书法也就是普通书法爱好者的水平,欧阳中石在叶培贵书法专业的引领上是不对路的,是完全失败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欧阳中石先生所培养的另一位书法博士解小青的书法作品。
解小青书法作品解小青书法作品
解小青的书法对传统的学习比叶培贵要好上许多,她的楷书基本功比较扎实,她的行书即有对传统的学习,也明显有欧阳中石书法对她的影响。比起叶培贵来,解小青的书法水平要好上许多,但具备她这个水平的书法爱好者全国没有上千,也有几百,我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在我曾参加过的几次中书协与省书协的学习培训班中,水平远在她之上者,何止寥寥。
看了书法博士叶培贵与解小青的书法作品,我想很多人都会像我一样感到失望,进而质疑那些高校培养书法人才的标准和能力。有人会说,这种水平自学就可以达到,根本不用去高校里读什么硕士与博士,除非你想要用那个文凭镀镀金。
说到这里,就牵扯出一个标准问题,那就是能够拿到书法硕士和博士的学位,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怎么衡量?如果书法爱好者通过自习都可以达到的水平,都能成为书法硕士与博士,那这些个书法硕士与博士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从书法普及推广的角度来看,它具有的意义是什么?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那些考取各大高校书法专业的学生,在高中学习期间文化课的成绩都普遍一般,他们大都是通过高强度的考前书法集中培训才得以被各高校书法专业录取。文化素养的不足与欠缺、学习方法的简单与机械,专业知识接收的极度被动使在他们进入大学后,依然保持着各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他们被迫地去完成相关专业地学习,最终导致他们知识的碎片化、零散化,使他们很难学有所成,那些大学期间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往往随着毕业,都抛到了九宵云外之中。
所以,启功先生的这个观点我很赞同,虽然我很体谅这些学子念书的辛苦,他们念书法硕士和博士期间,从他们的父母到他们个人都承受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和学习压力,但我还是禁不住说出了我内心中的一些疑虑。
目前全国各高校书法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有43名,这43名博士生导师都是当今书法界的翘楚,但这些博导的书法水平本身就饱受争议,他们是否有能力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传统文化学习之路是要打上问号的。这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如中央美院的博士生导师王冬龄等,王冬龄等人在书法上所进行的那些所谓探索,多少年过去了仍然是沉浸在自我陶醉和哗众取宠之中,从审美和创新的角度看,丝毫没有令人赏心悦目之感。这些博导对中国书法如何发展与传承本身就充满了迷惑,说句难听的话,有些人就是在混饭吃,让他们用完全不成熟的,甚至根本不靠谱的艺术理念去教育引领学生,最后只能是带出一帮什么也没学到的四不像来。
书法博导王冬龄与他的所谓书法创新作品
所以我觉得书法专业招收硕士和博士的做法有些荒唐,而且我想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艺术这一古老的文化已经失去了实用的价值,越来越只是具有文化象征意义。对于书法这一传统文化我们只需原汁原味地把它传承下去就好,花费时间精力去搞什么奇奇怪怪地创新,去研究那些传统文化里似是而非,玄虚化的东西,既无必要,也没有时代意义。
在世界科技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更需要的是前沿科学,高科技领域的硕士与博士,更需要是科学制造与研发领域的人才。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的所谓书法硕士与博士去搞那些似是而非,毫无用处的所谓书法艺术的创新。我们在书法艺术的普及与推广方面应更靠近普通大众,应更注重让更多的普通人利用业余时间去拿起毛笔,去感受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靠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培养那些用处不大的、所谓的书法硕士与书法博士。
启功先生说得十分正确,书法专业根本就不应该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为什么?
一、从理论上说,历代书法理论浩如烟海,但那些理论是正确的、有用的,那些理论是错误的、害人的,尚无定论。有权的、占位的人说了就算。
二、在实践上说,古人还知道从小就学的毛笔字不是书法,只是实用书写。书法要另外攻习笔法后得法了写出神釆来才能成为书法。现在反而无标准了,以书法权势论好坏是否,甚至书写、书法不分,见毛笔字就认为是书法。
这些问题启功早就发现了,但无法解决,只能说说而已,反而便宜了他人,又当硕导,又当博导,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