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知道的关于粮票的故事是怎样的?-ag亚洲游戏国际平台
粮票是那个特定经济时代、物资匮乏时期的购物凭证,当时一起存在的购物凭证还有食用油票和布票。其实,因为年龄的原因,我对粮票的概念并不深,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印象的,所以我至今还珍藏着十多张粮票,算是对那个时代的记忆吧。
要说关于粮票的故事,真还有一件我自己亲身经历的。
那时,我两岁,上午跟随着母亲去十几里外的大庄村去赶集。那个时候物资匮乏,去赶集很多情况下就是感受一下集市的热闹。各种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热气腾腾的包子、刚从油锅里捞出的油条,都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那个时候,吃上一根油条,也算奢侈了,这也是我跟随母亲去赶集最大的收获了。即使如此,还是满满的好心情的。当然,现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人们很难理解那个时期人们的心里感受。
眼见着,像墨色的阴云飘来,我和母亲急着往家赶,希望在暴雨来临之前,能回到家里。
当时,母亲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自行车一路吱吱扭扭地响,并不快。
母亲怕我从自行车上掉下来,在自行车前面的横梁上绑了一个小褥子,我就坐在前面,母亲能用手臂护着我。
我们刚到半路,暴雨就来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们想找个避雨的地方都不可能,只能冒着雨往前赶。
走了没有多久,我看到了暴雨下地面上的水流中,有几张彩色的纸片飘着。
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粮票是什么,但大致知道钱的颜色是彩色的。我忙着喊,毛票,毛票。
母亲听到了,停了自行车,从雨水中捡起了那几张彩色的东西。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粮票。听母亲后来说,那几张算起来有五斤了。
那个联系困难的时代,那种暴风雨中,要想找到粮票的失主几乎是不可能的。
拥有了这五斤粮票,对当时的家庭来说,意义可不小。
母亲经常说起这件事,所以我至今还记得。
那个时代物资匮乏,但在童年的记忆里,一切还都是美好的,这也许是恋旧情结的在作怪吧。
说起粮票,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件事情。
在单位办公室一个堆放杂物的角落,放着一个挺旧的橱子,也不知放了多久,上边早就落满了灰尘。
这一天,领导突然通知要彻底清理工作环境,全公司进行大扫除。既然如此,这个堆放杂物的角落自然是重点清理对象了。
一番清理后,就只剩下这个不知何人所有的旧橱子了。请示领导后,领导一锤定音:打开橱子,有用的东西整理出来,无用的东西和橱子一起当破烂卖掉。
既然领导发了话,我们自然再无顾忌。大家怀着探宝的心情几锤子就把橱子上的小锁给砸掉了。你别说,橱子里还真有几件宝贝,别的就不说了,单单那几十张粮票就够我们长见识的。
这些粮票印刷精美,有全国通用的,有省内适用的。面额有十斤的,五斤的,一斤的,甚至还有几两的。虽然新旧不一,但每一张都保留着浓浓的岁月痕迹,好像都在讲述着一个个那个特定时期的故事。
据说在粮票大行其道的年代,钱的作用远远不如粮票,仅仅拿着钱是什么也买不到的,购物必须辅以各种票。而由粮票还引申出其它各种票,比如布票、油票、肉票等等,种类繁多不一而足。
至于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票,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物资短缺。让我们一起许愿:但愿这些票永远再无用武之地!
粮票,特殊时期的产物,对于我这个60后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三个不同时期,粮票在我的生活中扮演着三个角色。
八十年代初期,我正在上高中,学校食堂吃饭要买饭票,粮票用来买饭票,这是它最基本的属性配额十货币。
八十年代中后期,粮票的功能渐渐弱化,大学期间每月发三十五斤粮票,学校食堂吃饭需要粮票,街上吃饭已经不需要它了,所以同学们都有了结余的粮票。于是,我和几个同学永豆瓣酱换去粮票,然后再去市场上卖掉,轻工俭学换来了我的第一把吉他。
九十年代,粮票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市面上有充足的米和面粉,都不需要粮票可以买到了。粮票的功能基本消失,但我手里还有存货。后来有了孩子,他们翻出粮票问这是什么,我就讲给他们听粮票的前世今生,它成了我的收藏品。
粮票,终于演绎完自己使命,成为一枚枚收藏品了。
我第一次用粮票买饭吃,是往粮站 送公粮,1973年,那一年冬天,生产队收获的玉米,已经晒干了,为了完成粮食征购任务,要把这些玉米送到粮站去。
粮站在公社所在地,我的村子离粮站25里路,这也是全公社离粮站最远的村子了。因为路远,第一天队长就安排好了人员,把玉米装在口袋里,过了秤。我们是山区,没有车,也没有车路,要用毛驴驮。
第二天早吃饭,没有表也不知道几点,反正很早,来到生产队的库房,饲养员已把毛驴喂得饱了,在队长的指挥下,给毛驴备上了鞍子,把装粮食的口袋放在鞍子上,个大的毛驴驮了一百四五十斤,小点的毛驴驮100多斤,五头毛驴驮了600多斤玉米。一切安排妥当,队长带我和张哥一起去送粮。我是最小的社员,当年16岁。
路上也还顺利,毛驴被压得走的很快,到了粮站,先把粮食卸下来,让毛驴息息。交粮的人很多,只好按顺序排队,总算轮到了,粮管员一看粮食,干湿标准也达到了。于是赶快过磅,过完了把粮食倒进库房。开了入库单,队长拿了,就赶快去饭店吃饭。
按生产队的规定,来粮站送粮,队里补助每人一斤粮票五毛钱。那天我吃了三个蒸馍,两碗菜(只有白菜和粉条),一个蒸馍二两粮票五分钱,一碗菜一毛五分钱,总共花了四毛五分钱,六两粮票,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粮票。
当年我们生产队的征购任务也就4000多斤,可是就按今天这样送,也得七趟,才能送完,来回步行五十里路,可那时因为年纪小吧,也不觉得很累。倒是去公社所在地看了看,还很高兴的。
在当时,有粮票跟现在有钱一样,能顶替钱换取响应生活用品。也不允沛,按计划分配,不精打细算是不够用的。它能使生活形成平均值,虽然拮据,但不至于断炊。提起粮票,想起我的二叔,印象很深,是一个笑话的故事。那天,我跟二叔去粮站卖面条,走到粮站门前台阶,迈上台阶的脚又放回去,眼盯着地上被风吹來的片片扬树叶。他眼真尖,弯腰拣起一个东西来一一是粮票。高兴的嘴咧大了,鼓起的眼珠直摇晃。半斤呢,千万别小瞧,一月才分配十八斤,这是天大惊喜。从此二叔变了,无论去哪,不管做什么事情,尤其人多的地方,总是低眉瞪眼,脚不闲着,值得怀疑的物件,不是踹一下就是踩一下。天长地久成了习惯,别人偷笑,说他那年拣过粮票,总想好事。他告诉过我,没少发外快,那玩艺容易丢,风一刮很难找到。他知道在什么地方,存风的地方,墙角旮旯啊凹地啊,反正风吹不走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有所要的东西一粮票!到了后来,粮票退出历史舞台,物质丰富了,再也用不着。可二叔习性难改,个不高的他,总好象再找寻什么,至到去逝。粮票伴随他一生,影响他一生,也使我印象深刻而难忘。
在经济繁荣、商品丰富的今天,说起粮票、提到忆苦思甜般的往事,对于现今的孩子来说,是难以想象的。粮票,记载着一个个家庭曾经的艰难和如今的知足感恩,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进步。
估计知道粮票这词的人至少是70后了,记得当时我家每个月都会发到一些粮票,具体多少也记不清楚了,因为那时我还不到十岁。就是靠着这些粮票,我们才能到供销社换回我们家赖以生存的口粮。78年那会,我只有八岁,经常看到爸爸领回来的那些粮票,有些好奇,说实话,那时的粮票做得蛮精致的,爸爸每次领回粮票,都把它小心翼翼的收进衣柜的抽屉里,这更加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有一天,趁爸爸不在家,我偷偷打开抽屉,把里面仅有的几张粮票拿出来玩,后来不小心搞丢了。直到几天后的一个早上,爸爸找不到粮票,满世界的想要把屋子翻个底朝天,我才承认是我不小心弄丢了,二话没说,爸爸把我狠狠的打了一顿,都没见他这样发过火,平时都对我疼爱有加,难道就为这几张纸票?
再后来,等我稍微长大一点,妈妈终于告诉我,为什么粮票丢失那一天,爸爸那么着急,那么狠心的对我痛打,因为我弄丢的不是几张纸票,而是我们一家老小一个月的口粮,要知道,粮票弄丢后的一个月里,我们家的粮食都是靠爸爸东借西求回来的。
直到现在,我家里边一直收藏有几十张不同面值不同花样的粮票,那是我从花鸟市场淘回来的,每当看到那些邮票,就想起那段特殊的岁月,那段埋藏在一代人心中的特殊记忆!
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粮食流通体制从此进入长达31年的统购统销时期,粮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粮票的出现,统购统销制度的出台在那个年代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在历史上,如果遇到灾荒年代,国家无法通过统一调配粮食缓解危机。有时连都城的粮食都难以保障,从而造成政权危机。新中国建立初期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粮食需求急剧扩大,而供给相对不足的时期。通过统购统销,由国家直接控制农产品资源,大大提高了国家的行动能力,并促进了新生国家政权的稳固。
关于粮票现在应该是历史了、从80后应该不知道粮票那个年代没有全国粮票走出本省就要费劲了如果有本事还可以吃到饭没本事那就门都没有了。
我是九零后,对于粮票来说我也是陌生的,当初只是在书本上和老爷爷们的口中得知,真正看到过还是在我爸晒他心爱的旧书的时候看到的,粮票对于他们那个时候来说是珍贵的财富,对于现在的他们来说就是回忆的载体